在祭扫中,革除清明陋习、呼唤文明祭扫的声音现已得到广泛响应和认同,这是社会进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表现。但就像有人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一样,有人对于焚香烧纸等老习俗始终放不下,感觉不这样做就不算过清明节似的。
但是,旧习俗如果一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脚步始终还是会逐渐被淘汰的。就象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最初的兴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想逼在危难时救过自己的功臣介子推出山受赏。然而,介子推却不愿出山,和老母一起被烧死在一株枯柳下,留给晋文公一纸“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血书。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全国禁火、吃冷饭,定为寒食节。第二年他登山祭奠,发现枯柳复活,便赐名“清明柳”,并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但是吃寒食的习俗在我们今天却看不到了,因为寒食可能引起人肠胃不适,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容易生病,或者还有其他等等我们现在不得而知的原因,久而久之吃寒食这一习俗就被人们舍弃了。只留下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为什么单单就只剩下了清明祭扫的习俗呢?因为祭祖扫墓从本质上来说,是要人们不忘先祖遗志,传承优良品德和作风,将优秀的秉性一代代延续下去,并且提醒人们孝敬长辈,尊重老人,对于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美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清明节积极的方面,所以它才能几千年来被人们肯定并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如今,清明节的分量不仅没有减轻,更是随着我们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繁衍生出更积极更科学的内涵来。在今天,清明节成了教育后辈子孙学习先烈先辈高尚品德的契机。
“移风易俗”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历代以来习俗都是随着时代在变化和改进的。时代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化,并且只会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变。我们应该相信,如果某种旧习俗阻碍了文明程度的提高,阻碍了社会进步,那就应该革出,使其更文明,更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