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6日讯 11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支撑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移风易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题与难题,合理定位各级党委政府在移风易俗中的角色,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败。近年来,沂水县先后实施了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在减轻群众负担、遏制陈规陋俗、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县乡财政承担,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殡葬改革和婚俗改革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在基层工作,通过调研,我发现基层70%—80%的陈规陋习集中在殡葬这个环节,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装棺再葬、散埋乱葬、封建迷信活动等与乡村振兴格格不入,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死人与活人争地、因丧致贫返贫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很多群众都深受其害,但单纯靠一家一户是解决不了的,这个时候党委、政府就要主动担当、大胆作为。
2017年5月10日,沂水县在深入调研、广泛座谈、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实施了以“惠民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公墓墓穴和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全部免除,由县乡财政承担,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全国首家将县殡仪馆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我们提出了“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的改革指导原则:“三为主”就是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优质服务为主;“三不准”就是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三严禁”就是严禁乡镇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销售使用大棺材。”沂水县委书记薛峰介绍,与群众算好算透“六笔账”:经济账,沂水县每年去世人口约8500人左右,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后,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即可为群众节省殡葬费用约2亿元;土地账,过去一亩地最多建20处散葬坟头,全县每年需要300—400亩地,而公益性公墓一年仅需30亩左右,节省90%的土地;资源账,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1.5立方米木材,进公墓安葬逝者,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方左右;安全账,山林火灾80%以上因上坟烧纸引发,通过在公益性公墓设立专门焚烧区,能够有效消除这一隐患;环境账,上坟烧纸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通过引导文明祭祀、减少烧纸行为,能够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祭祀账,与散葬墓地相比,公益性公墓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群众祭祀更方便。通过算清“六笔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进改革。
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抓好公益性公墓建设。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组织发动公墓建设攻坚战,在50天时间里,先后组织召开5次现场推进会,共建成公益性公墓110处、墓穴10万个,满足了全县10年殡葬需求。二是重建村红白理事会。遴选素质高、威信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组成。三是殡仪馆改制。全国首家将县殡仪馆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四是推广“追思会”丧礼新模式。由乡镇干部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仪式既隆重又简单,老百姓的丧礼政府办,“追思会”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简化了丧礼程序、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殡葬全免费”政策惠及3万多户、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亿元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沂水的殡葬改革,体现了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三个精髓”。改革三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10月底,共有30258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亿元、土地1000多亩、木材3万方;改革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改革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群体性事件,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改革引起的恶意炒作事件。对我县的改革做法,上级充分认可肯定,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民政部李纪恒部长、省委刘家义书记作出批示,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殡葬信息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全市、全省、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现场会先后在沂水召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00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全国22个省份的310多个地区前来考察学习。今年4月,沂水县又出台了《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这标志着沂水县的殡葬改革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移风易俗不停步,今年5月,沂水又实施了婚俗改革,出台《关于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的指导意见》,制定倡导性标准,推广集体婚礼、文化婚礼、民俗婚礼三种婚礼,各村成立喜事新办志愿服务队,推进节俭文明办婚,群众普遍欢迎,人民日报宣传报道。两项改革的实施,形成了协同效应,有力推进了移风易俗。在2019年全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沂水县居全省137个县(市、区)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又居第一。
闪电新闻记者 高亚南 柴慧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