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逝者搭建生命花园 不立碑留名的自然葬能被接受吗?

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生态节地的安葬方式是探索发展的方向。在此前推行骨灰海葬免费的基础上,目前,北京把在定点公墓开展的骨灰自然葬也纳入“政府买单”范畴。

清明时节,倍思故人。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自然葬能被公众接受吗?“生命花园”如何确保尊重逝者,安慰生者?

骨灰自然葬为逝者搭建“生命花园”

日前,在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举办的自然葬启动仪式上,31份骨灰在逝者亲友的陪伴见证下入土为安,长眠于青草翠柏之中。这里是由政府买单,为逝者搭建的一个“生命花园”。

记者看到,长青园的自然葬区域是一片草坪,松柏树木点缀周围。自然葬通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不保留骨灰,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自然方式进行美化,让逝者回归自然。

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李辉说,北京率先将自然葬纳入惠民殡葬政策体系,每份骨灰由政府补贴服务单位4000元。自然葬将花草树木综合成为园林的重要元素,墓园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为逝者打造永久的“生命花园”。

据了解,根据北京市2016年9月出台的《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在定点服务单位免费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亡故居民提供骨灰自然葬服务。相关服务由目前唯一具备资质的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承担,安葬点主要在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

近年来,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和其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接受度正在逐年上升。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北京每年火化量均在9万具以上,选择传统墓地安葬方式的约占三分之一,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正在被更多人接受。例如,骨灰海葬数量在2015和2016年均超过了2千份。

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自然葬能让人接受吗?

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这样的自然葬能让人接受吗?记者发现,由于让逝者入土为安的观念、亲人祭奠较为方便、安葬环境贴近自然等原因,自然葬受到一些市民和网友的认可。

来到长青园公墓祭扫的北京市民王女士说,家里的老人是以骨灰海葬的方式安葬的,她对自然葬的方式也能接受。

“土地越来越紧张,这样节约资源,逝者回归大自然。我们知道亲人还在这块土地上,祭奠时可以摆点鲜花,来祭奠很方便。我认为非常好。”王女士说。

网友“小火车旅行记”说:“如果是墓碑,子辈孙辈可以去每年扫墓,但是再过很多年、再过几代人,恐怕就不一定了,长远看最终还是融入大地。一开始就这样,挺好,就是人们接受要有个过程。”

网友“水树seven”认为:“现在北京推行的这个方法真的很好。其实对逝去亲人的挂念没必要花大价钱租个墓地,也没必要烧纸,真的有份心意就够了。”

网友“郧远有多远说:“其实挺好的,有那一天就火化吧,就种一棵树,骨灰撒下边,多好。孩子想我了来给树浇浇水,累了靠着树说说心里话。”

“自然葬比较符合大部分民众入土为安的安葬观念,清明节前夕前来咨询的家属比较多,业务厅的那部值班电话基本没停过。”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亚军说。

骨灰自然葬如何确保尊重逝者,安慰生者?

骨灰自然葬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自然葬的节地效果是各种生态葬法里最好的一种。经测算,其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葬的10倍以上。”李辉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灰容器遇水逐渐降解,经过半年以上的时间融入土中,回归自然。”

但是,自然葬在简朴归真、造福后人的同时,如何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单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运用智能手段、精心设计庄严肃穆的安葬和祭奠仪式等方式,让逝者得到安息、家属得到安慰。

据介绍,目前北京长青园的自然葬区域规划面积1500平方米,可以安放1.5万份骨灰。面对这片草坪,工作人员如何知道每份骨灰应该安放在何处?吴亚军介绍,“每份骨灰的安放位置由墓园的后台管理平台进行网格定位,草坪实行封闭管理,家属不允许进入。”

没有立碑留名,家属的祭奠需求如何满足?“逝者家属可以将鲜花放在草坪周围的献花台上,也可以通过墓园内的电子触摸屏进行祭奠。在安葬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向逝者家属发放一枚铜制牌,家属也可以通过扫描上面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在手机上缅怀故人。”吴亚军说。

李辉介绍,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的殡仪服务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承担,由专业礼仪人员负责,并在家属的行程安排,仪式的庄重感、亲情化、人性化等方面努力下功夫。每年清明节前夕,北京市民政局都会在长青园的生态葬纪念碑前举办祭奠仪式,今年有600余名家属参加。

“预约错峰祭扫服务,科技平台完善等方面,都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吴亚军说,“骨灰自然葬作为新生事物,相关服务保障水平还将不断提升。希望能以此让更多人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促进蓝色星球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