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海葬、花坛葬……沪上各类节地葬占比已达30%,近期又推新形式——
清明前夕,沪上一家墓园表示打算推出可以同时安葬3人到6人的家庭合葬墓,作为节地生态葬的新形式。
“家庭合葬墓?”听说这个新词后,市民吴先生连连摇头,“我知道树葬、海葬,但家庭合葬很少听到。”他的反应也代表了很多市民的看法。不少市民表示,理解其节地的考量,但感情上难以接受。
家庭合葬可省一半土地
“家庭合葬墓算是我们墓园尝试的一款新产品。”该墓园管理方负责人赵小虎介绍道,“去年4月,民政部等9部门出台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有一条是鼓励家庭合葬。”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的合葬墓大多为夫妻合葬墓,每个墓大小在1平方米左右,人均占地面积0.5平方米左右。如果通过改进骨灰盒等方式,将横向排列变为纵向排列,还可以上下叠加,就可以将原本的2个墓穴拓展到3个到6个,那么每个墓穴的占地面积就可以减少到0.2平方米至0.4平方米,节省土地资源在50%左右,购买成本也可大幅降低。
上海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早在8、9年前,上海就尝试推出了160多套家庭合葬墓,效果还不错。“很多购买者主要还是出于方便纪念和节地的考虑。”今年3月24日,本市民政部门还在嘉定区松鹤墓园举办了第二届“古园·福寿·松鹤杯”小型墓(家庭合葬墓型)设计大赛作品展。
但赵小虎也表示,至少到目前,家庭合葬墓“叫好不叫座”,还没能推广。在殡葬管理处负责人看来,一方面是因为新事物的接受和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市民的观念一时无法转变,“总觉得提前留好墓穴不太吉利。”
生态葬增多但介意仍在
“不论是家庭合葬,还是树葬、壁葬,花坛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单穴墓地的使用率。”记者从上海市殡葬管理处了解到,如果不改变安葬方式,上海现有的公用墓地资源将在10年到15年内消耗殆尽。
在土地资源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使用效率就成了节地的关键。好消息是,经过长期宣传,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市民越来越多。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上海葬式结构中各类节地葬占比已经达到30%左右。
福寿园海港陵园2011年起推出“公益节地生态葬”以来,已有超过526户家庭选择了生态葬,其中83%并非困难家庭。而从1991年首次推行海葬以来,上海累计已有3.7万余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
但从总体上来说,让亲人入土为安依旧是上海市民选择最多的一种方式,而家庭合葬更像是一项面对未来的举措。按照上海市的规定,只有6类人可以在生前购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的墓穴,包括80周岁以上的老人、配偶已离世的、未成年子女离世的、身患重症绝症的病人、孤寡老人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但是,他们的亲人可以选择在未来和他们一起葬在这个墓穴内,只要墓穴占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
“现在的老人会介意谈起让子女与自己合葬,但到了子女这一辈也要面对死亡时,他们或许就会选择和父母长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