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博士倡议抵制圣诞节

        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1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科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王达山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国人文化陷入集体无意识?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博士们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

  然兴起与日趋流行。”

  文章开篇说,“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

  的社会。”

  博士们认为,基督教徒可过圣诞节,一般人“也有自由”过圣诞节,但“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商家营销起推波助澜作用?

  文章在陈述理由后,还提出5点建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教育和引导、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等。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可以考虑将孔子诞辰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发起人:助推传统文化上升

  该署名活动发起人王达山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王达山说:“我为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忧虑。”他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然处于被西方文化压迫的状态。”他希望借助这个博士联合署名抵制圣诞节活动,与时下的“国学热”配合,积极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升势头。

  专访倡议人

  北大博士:我从来不过圣诞节

  在文章上署名的北大哲学系博士周锋利表示:“不仅我从来不过圣诞节,我女朋友也不会过圣诞节,我还向周边的朋友们呼吁不要过圣诞节。”

  “我们并不是强制大家不要过圣诞节,但圣诞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弱势地位,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影响太深!”周锋利说,“中国太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不懂圣诞节是什么意思,却一味盲从,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学得很快,我们有义务让普通老百姓了解。”

  武大博士:小学生把孔子认成圣诞老人

  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级博士生陈乔见,也是该次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

  他说,萌生倡议国人慎过圣诞节的想法,源于今年9月28日参加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遇到的一件事。当时,有个小学生指着孔子的雕像说是“圣诞老人”。

  陈乔见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每年进入12月,商场、饭店等都摆放“耶诞树”,人们聚众狂欢,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却被浓厚的“耶诞”氛围包围,易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陈乔见表示,发起倡议书并不奢望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能让国人在盲目的狂欢中有一丝反省。他们会坚持倡议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直到有所改变。

  陈认为,节日确实是人们感情生活中一个好的载体,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还可大力发掘,他建议国家调整现在的假日制度,将一些与中国文化关系不大的法定假日取消,增设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观点交锋

  武大新闻学院大二学生娄晨:中国文化主体地位这一说法已经少有人提及,“泛圣诞化”似乎是一个“怪胎”。现在才有几个博士生提出慎过圣诞节,应当引发我们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单单认为是即兴作秀。

  武大外语学院副教授吴钟明:抵制圣诞节没有必要,但组织尚没有判断力的中小学生集体过圣诞就有点过头了。国人需要把握“度”,一方面要保留传统节日,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过一些国际性的节日也未尝不可。

  华中科大教科院教授别敦荣:这种倡议只是他们主观意愿的表达,不会产生太大实际效果。近年来,西方人过圣诞节,更侧重于家庭、朋友的聚会、互致祝福、放松心情等。节日休闲化、娱乐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趋势。如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自信,就不必人为制造中西文化的对立,现代中国人应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

  青年评论家石勇:圣诞节从一个庄严的宗教节日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参与的狂欢是一种必然。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无论是不是宗教徒,骨子里都是“消费者”。过不过圣诞节是一个人的自由。

  网民调查

  认同“西方文化入侵”者占五成

  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怎么过洋节?截至昨晚7时20分,新浪网上共有111648人参与了此项调查。52%以上的人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30%的人认为民众只是在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了脑;另有近18%的人表示无所谓。

  据新京报、武汉晨报

  新闻延伸

  传统文化清单上看看我们遗失了啥

  关键词:四书五经

  从前的书生15岁前就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超过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1912年1月1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关键词: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

  关键词: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关键词: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关键词: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元宵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据新京报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