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土有“人形耳”的双连耳杯

古蜀船棺出土文物修复中有不少惊喜发现

首次出土有“人形耳”的双连耳杯

经人骨鉴定,拥有这些随葬品的墓主人是一名成年女性,或为高等级贵族

  双连耳杯
  X射线下呈现的纹饰
  修复漆床部件

  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吊运青白江区双元村春秋战国墓葬群中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154号墓的船棺时,位于船棺底部中间位置的腰坑让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不少文物(本报曾报道)。在送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进行保护和研究后,这些文物渐渐恢复往日光泽,通过X射线成像处理,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纹饰,也渐渐清晰。其中铜匜内表面刻满了精美的纹饰,简单勾勒的人物图像,乍一看跟小猪佩奇的动画形象有着几分神似。

  使用如此高级的洗漱用品,墓主人是谁?年龄有多大?随着人骨鉴定的深入推进,拥有这些随葬品的墓主人被认定为一个35到40岁的成年女性。

  技术辅助

  修复青铜器

  “盥洗盆”里藏了“小猪佩奇”

  在腰坑中,6件青铜器和2件彩绘木器运送到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进行保护和研究。“腰坑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中,6件青铜器除一件甑破碎数块外,整体保存状况较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助理馆员蒋璐蔓介绍说,铜缶、铜匜出土时还具有金属光泽,但文物出土后环境骤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保持其金属光泽,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和刚刚出土不同,在经过初步清理、修复之后,这些文物已经逐渐恢复了两千多年前的神韵。铜匜,是商周时期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造型不一。此次出土的铜匜,在清除掉表面附着的泥土后,发现上面刻满了精美的纹饰,“由于大部分纹饰被锈蚀物掩盖,肉眼只能看到部分纹饰。” 蒋璐蔓说。

  使用X射线成像系统处理后,可更清晰的看到铜匜内表面所刻的纹饰,其中简单勾勒的人物图像,乍一看跟小猪佩奇的动画形象还有着几分神似。

  目前,经过细致观察和X射线成像技术的辅助,可以确定铜鼎的器身由两块璧足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而铜鬲的器身由三块璧足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铜盆的耳和铜匜的环耳都是使用铆铸法铸成。在X射线图片中还可以看到铜鬲的底部因铸造时外范开裂,铜水渗出形成的不规则亮影,以及铸造时因排气不良而形成的缩孔。铜盆底部一圈一圈均匀分布着数个垫片,也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方法。

  首次出土

  双连耳杯有对“人形耳”

  精美漆床露出冰山一角

  去年四月,四五箱和淤泥混在一起的漆器残片也被运送到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在清理之前,谁也不知道这里面会有什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介绍说,在陆续的清理过程中,具有蜀国特色的漆木床逐渐有了眉目,这些文物有与商业街船棺葬A型漆床形制、纹饰极为相似的漆床构件。

  据他介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为此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组,由中心主任肖嶙研究馆员牵头,其中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和室内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体实施。“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脱水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文物保护的难点问题之一。” 杨弢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共建单位,在总结同行专家的经验基础上,对原有脱水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改进,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目前为止最为成熟的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技术。“有了这些经验,也让这次修复避免了盲人摸象。”

  而在淤泥中清理出的耳杯,能够看到楚文化的影子,但也有蜀文化自成一体的创造风格。“它的两个‘耳朵’不是方的,更像人的耳朵。” 在楚文化中,这些耳杯会用来在结婚时喝交杯酒,但在蜀文化中怎么使用,还是一个问号。杨弢指着一个双连耳杯介绍说,这样的耳杯还是国内首次出现,具体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秘墓主

  或为高等级贵族

  是一名成年女性

  “M154墓的床比商业街船棺出土的床还要精美。”杨弢介绍说,这些床具都是先雕刻花纹,然后再进行涂饰,不同于商业街船棺直接涂饰,工艺更加复杂。从目前的修复来看,这架床具约一米宽、两米长。此外,文物修复人员在修复这些漆床时也发现,上面回首龙纹、凤纹等纹饰清晰可见,从这些高等级的漆木器来看,大家一致认定,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简单,至少会是当时古蜀国的高等级贵族。

  四川大学原海兵博士对双元村154墓主人骨也作出了鉴定:从股骨、盆骨的特征分析,墓主身高1.6米左右,年龄35至40岁(从牙齿磨损程度判断),成年女性。以后还可以通过骨骼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牙齿分析等等,来确定墓主的人种、饮食习惯等。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