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明祭扫工作凸显五个特点

20183月以来,全省各公墓(含重灾区祭扫点)共接待清明祭扫群众890余万人次、车辆110万台次,接待人数和车辆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42万余人次和5万余台次。其中,清明节三天小长假中,全省各地接待祭扫群众244余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接待车辆43万余台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出动服务保障人员0.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0%。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平安清明、低碳祭扫、人文殡葬的目标。

部门协作更加凸显。全省各地民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强化组织保障,积极协同公安、消防、交通、宣传、环保、精神文明办以及纪检等部门,以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的名义或联合发布的方式,提前通报信息,加强交通疏导,增加公交车辆和临时线路,强化安全督查和预警提示,确保清明祭扫活动有序、安全进行。

惠民殡葬力度空前。今年全省将投入2亿元加强殡仪馆绿色环保标准化改造,并纳入省政府20件民生实事,惠及全省火葬区7000余万人口,全面解决各地公办殡仪馆火化能力不足和火化等设施设备环保不达标的问题。加大墓穴位(格位)公益捐赠力度,今年全省公墓捐赠向社会免费提供2000余个节地生态葬穴位(格位),较去年同期增长100%。各地公墓还纷纷推出鲜花换纸钱香烛、免费提供千纸鹤、黄丝带等公益服务活动,成都、德阳、南充、绵阳、眉山等地为选择节地生态葬的逝者免费举行庄严肃穆的骨灰集中安放安葬仪式,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环保祭扫成效显著。年初民政厅作出部署,要求大中城市殡葬服务场所不得焚烧香蜡冥币、燃放鞭炮等丧葬用品,在全国率先倡导春节清明节禁燃禁放、文明低碳环保祭祀新方式。各地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全省90%以上的公墓首次实现了零燃放,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由于倡导新的祭扫方式,祭扫群众滞留公墓园区时间较以往减少一半以上,加快了人员流动速度,降低了安全隐患。

祭扫高峰趋于分散。根据全省26个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清明节祭扫观测点节前、节中的监测数据,成都周边各公墓在节前两周的双休日便进入祭扫高峰,川内其他地区的公墓也在节前一周进入祭扫小高峰。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全省各地公墓(含地震重灾区祭扫点)接待祭扫群众244万人次,接待总量比去年下降110余万人次,其中全省26个祭扫观测点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期间接待祭扫群众分别为30万人次、16万人次、12万人次,全省各地群众清明错峰祭扫、错时祭祀意识日渐形成,切实缓解了节日期间的祭扫服务压力、安全管理压力和交通疏导压力。

文明祭祀已然成风。各地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强化文明祭祀服务,大力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大力倡导鲜花祭祀、丝带寄语、清扫墓碑、诵读祭文,并开通网上绿色清明网上祭奠专门页面,发出廉洁祭扫、文明祭祀倡议书,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签名寄相思、人体器官捐赠、时空信箱、集体公祭等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多种形式的文明祭祀活动,引领了新时代丧葬新风俗。(社会事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