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低体温症”

       有些体弱多病的老人,身体产热不足,体温生理调节易发生障碍而引起“低体温症”。特别是单身生活的高龄老人即使躺在厚被窝中,当室温很低时,也会引起低体温症。特别是患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肺炎、中风、心力衰竭等病的老人,更容易出现低体温症。医学上将老人体温持续在35℃(肛门内温度)以下称为“低体温症”。其发生机理是老人机体老化,体内产热减少,对温度降低不敏感,皮肤血管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低体温症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老人当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还能自述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表现;若体温低于35℃时,表现神志模糊,面呈灰色,用手摸起来不仅感觉表层皮肤发凉,而且不暴露在外的皮肤如腋窝、腹壁也都发凉,有时还可能发生紫癜或水疱,面部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甚至可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减慢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有生命危险。

 预防老人冬季低体温症,首先要注意保暖,准备充足的御寒衣被,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晚上也应采取一些保暖措施,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其次,要鼓励老人冬季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此外,老人冬季在饮食方面应多进食些高热量的食物,如栗子、胡桃肉、鳝鱼、虾、羊肉、狗肉、猪肝、鸡肉、猪肚、火腿等。但不宜多饮酒。一旦发现老人有低体温症时,应迅速送医院急诊。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