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没有任何音乐细胞的农村夫妇,靠在上海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独生女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南京艺术学院,陆欣与吴飞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上海人,年前,上海电视台报道了她艰辛的育女故事,中央电视台也作了报道,陆欣的故事让无数在异乡打工的家庭对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冀。
今年46岁的陆欣家住启东市志良镇富安镇村,1980年,陆欣与丈夫吴飞一起来到上海。陆欣绣花,吴飞做木工。与其他打工者不同,陆欣没有把孩子放在老家让父母看管。她说:“打工挣钱,错过今年还有明年;而养育孩子,误了时机就要误一辈子。”陆欣把一周岁大的女儿小霞带在身边,孩子长大了,夫妇俩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了上海徐家汇幼儿园。
上小学时,老师发现小霞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便建议她学钢琴。买钢琴,每节课50元,隔天到老师家上一课……这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时间,对打工族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但是,陆欣没有退缩。一架钢琴要上万元,她倾其积蓄给女儿买了回来,然后打起双份工,为女儿请了钢琴老师。
女儿学琴后,陆欣一家人能省则省,不乱花一分钱。身处繁华的大上海,陆欣一家却从来没有去过肯德基、麦当劳……
小霞进步很快,她成了上海芭蕾舞学校著名钢琴老师谢小英的学生。陆欣家租住在浦东,打工在虹口区,孩子学琴在浦西。那时浦东浦西交通全靠轮渡。陆欣每天必须提前2个小时候船。有一次,母女俩从老师家上完课,等轮渡一直等到了半夜。浦东公交车都停班了,出租车又坐不起,母女俩步行了10多里路回家。
小霞10多岁时,陆欣的丈夫被老板派往河北打工,家庭重担落在陆欣一人肩上。父母心疼了,提出让小霞回启东。父母劝说陆欣:“天天摆渡上下班、接送孩子,辛苦挣到的一点工资全扔进了黄浦江,不合算。”陆欣却说:“教育要从小做起,风里来雨里去坚持送孩子学习,正可以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1995年,小霞初中毕业那年,获得了钢琴10级证书。这时候,一些亲朋好友向陆欣建议:让孩子到幼儿园弹琴,或到酒吧舞厅伴奏增加些收入。然而听说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年年招收市外学生,但进附中求学要事先经附中培训,积满一定学分后经文化考试合格才有机会。而且南艺附中的乐理、乐器老师住在南京,每星期只有周末有时间个别授课。陆欣铆足了劲,又一次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每周送孩子到南京拜师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