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诗一门三孝感人心

        东汉时候,地属广汉郡的孝泉,良田万顷,民风淳朴。这里有一户姓姜的人家,父亲叫姜文俊,母亲姓陈,这对夫妻养育了一个聪明活泼、俊秀可爱的儿子—姜诗。他从小遍览诗书,再加上品行高佳,为人正直,于是就得到了远远近近乡邻的赞誉,并得到了县令庞盛的赏识,就将自己的女儿庞三春许配给他,并向朝庭举荐他做孝廉。那个时候没有科举,朝廷选拔人才都是由地方官向上推举。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江阳(今泸州)县令。

   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政清谦,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几年后,姜诗的父亲因病去世,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更加勤勉,体贴入微,一家人很是和睦。不久,庞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他取名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姜母因为自己的老伴去世,非常悲痛,常常以泪洗面,不知不觉的就患了眼疾,眼睛红肿流脓,视力也越来越差。姜诗因为有公务在身,不能随时侍奉母亲,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媳妇庞三春身上,她一天不离婆婆左右,按时为她洗眼敷药,照顾的非常周到。既有自己媳妇悉心照料,又有小安安绕膝逗乐,姜母也很满足,一家人也更加和睦。

 有天夜里,姜母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神仙,告诉她孝泉临江的水有明目治病的功效,经常饮用,可以治愈眼病,而江中的鲤鱼也能去病强身。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的告诉了姜诗。孝顺的姜诗,为减轻母亲的病痛,治好母亲的眼疾,就辞官带着母亲和妻儿回到了家乡。

 姜诗为官清廉,再加上为父亲和母亲治病,家中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为了养家糊口,就在村里开了个私塾,终日为生计奔忙。三春则在家中日夜纺线织布,料理家务。三春是个巧媳妇,精打细算,一家人日子虽不太宽裕,但也还过得去。既然临江水能治病,江中的鲤鱼能去病强身,三春就主动每天从七八里外的江里挑水给婆婆喝,还想方设法买江中的新鲜鲤鱼做给婆婆吃,任劳任怨。姜母的眼疾虽没有彻底好转,但是在儿子和媳妇的精心照料下日渐减轻,身体也越来越好。

 但是好景不长,三春的贤惠引来了村中个别坏女人的嫉妒,她们就在姜母那里说三春的坏话。说三春表面孝顺内心奸诈,说这么多年来三春早就伺候够她了,还暗地里咒婆婆死等等。开始时,姜母也不相信,但是经不住时间长了,听的多了,也就相信了这些坏话。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惩罚三春,作了两个尖底水桶,使三春在路上没法休息,还托词说后面那桶水不洁净不能喝,这样三春每次挑回来的水,只能留一桶倒掉一桶。从此以后,三春每天挑水就要比以前多挑几趟,多往返几十里,十分辛苦,但是贤惠的三春仍然没有一丝怨言。

 三春的贤德终于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就派太白金星下凡赠送神鞭,只要把神鞭放到水缸里,水没有了往上一提水就满了,味道、功效和临江水一样。这样三春就不用每天往返几十里去挑水了。但是那些爱造谣生事的女人们却并不甘心,于是就又诬陷说那水是三春的野男人帮助挑的,加上姜母以前就怀疑,怎么最近没有看到媳妇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是满满的,就又相信了那些胡话,勃然大怒,要儿子休掉媳妇,还用石头把水缸砸烂,把神鞭扯成五截。据说,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后来世人为了宣传三春的孝行,就编出了“太白赠鞭”、“涌泉跃鲤”的传说出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姜诗知道三春的贤惠,并不想休掉自己的妻子,无奈年迈的母亲执迷不悟,以死相逼,孝顺的姜诗不忍心惹母亲生气,只得服从,三春被逼含冤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在邻家姑姑的劝说下,心如刀割的三春打消了以死换取清白的念头,暂时寄居在村子附近的白衣庵中,昼夜纺纱织布,卖了钱托邻家姑姑偷偷地接济姜母。

 此时,只有七岁的小安安,不见了朝夕相伴的母亲,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偷偷地告诉他说,妈妈现在就住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安安每天上学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的途中,正好有一个土地庙,决定给妈妈送米的安安,每次就从自己的干粮里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奇怪,安安为了看望母亲从自己口里节省、积攒下来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跑到白衣庵看望妈妈。母子俩相见,又惊又喜,抱头痛哭。眼看着天不早了,三春怕不知情的姜诗和婆婆惦记安安,就催促安安回家,可怜三春舍不得儿子走,但又不得不让儿子离开。依依不舍得安安在临走的时候,把自己带来的米袋交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