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没有跟你讲过…”

        人们对自己讲过的故事内容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但总是忘记讲给谁听过。

     《心理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显示,这是因为,人类的“目的地记忆”比较差。 

      不只老年人会这样

     “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并不只是老年人,都会说类似‘我要是已经讲过了,就告诉我’这种话。”加拿大多伦多罗特曼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奈杰尔说。奈杰尔才在近期的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记忆衰退的文章。

     “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想不起我们把事情告诉过哪些人,而且这在人年轻的时候就会发生。”

在对记忆的长期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认为“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间有显著区别。科学家们还记录下了“清晰记忆”(如记住面部、单词)与“模糊记忆”(如驾驶技能)的关键差异。

      但是心理学家们忽略了奈杰尔博士的研究———“目的地记忆”,即到底是谁接听了这些信息,或者这些信息到底去了哪儿。“目的地记忆”与“来源记忆”同样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所讲的故事、笑话以及八卦是重要的社会特征组成。而不停地自我重复不仅仅让人觉得尴尬,对一些特殊人群,自我重复还存在着明显的破坏性。

      人们更关注信源

     “其实很简单,人们更关注信息来源,经常反问自己和他人‘这消息是从哪儿来的?’”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MM说,“相反,我们很少会去关心‘这消息去哪儿了’。”奈杰尔博士的最新研究结果,就发现人类“目的地记忆”相对较弱。

      在一项实验中,来自加拿大沃特卢的60名学生随机接触到50个“事实”,比如“虾的心脏在头部;8%的人患色盲症”等等,再把这些“事实”和50位名人联系起来,比如麦当娜和奥普拉。其中一半的学生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事实“告诉”其中一张面孔,当电脑屏幕上出现某位名人的面孔时,就大声地读出来;另一半学生却被要求看见名人面孔时只在心中默念“事实”。

      学生们接下来接受记忆测试。他们从“面孔-事实”过程中选出他们通过“事实”而记得的东西,和他们从大声读出“事实”所记得的东西。扮演“告之”角色的学生比扮演“接受”角色学生的表现要差16%。研究者因此论定,发出的信息相比接收的信息而言,“更不容易与环境结合起来”。

      因为注意力有限?

      心理学家有一个讲得通的说法———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在传达信息过程中,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自己所说的东西上。

      自我中心也是一个原因。在另一项实验中,奈杰尔博士重复了“面孔-事实”练习,但这次有个不同,就是把“事实”内容换成与个人有关的信息,比如“我是双鱼座的”。在这个实验中,扮演“告之”角色的学生“目的地记忆”更是显著下降。“不过,这种情况在异常情绪化的人群中却恰恰相反,”奈杰尔博士表示,“情绪化的人往往可以把倾听者记得非常清楚。”

      奈杰尔博士表示,如果被重复得足够多,就会变成一种程式。销售员经常提醒顾客:“我有告诉过你吗,我们的激光打印机正在搞特价?”虽然听起来也不是不礼貌,但最好还是建议大家做个表格,标记信息的去处。

      这也正是两位研究者的最后一项研究结果。不停地重复接收者的姓名,可以增强人们“目的地记忆”的精确性。科学家称,增强对“目的地记忆”的了解能够帮助医生解决更多与年龄相关的记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