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消费行为研究表明,人是奇怪的喜欢“自虐”的动物,他们经常干“花钱买罪受”的事情,并乐此不疲。
心理学家Keinan和Kivetz给志愿者提供两种旅游住宿的选择:一个为美国阳光之州佛罗里达的万豪酒店,另一个为加拿大魁北克的冰造旅馆。结果,大多数人选择了冰造旅馆,尽管他们都表示万豪酒店之旅会更舒服和愉快。
“怎样做更新鲜”
回答此问题前,让我们先回顾、对比一下我们祖先的消费生活习惯。
在我们祖先的年代,由于生存竞争条件恶劣,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觅食,每周花费在寻找和煮食食物上的时间至少为20多个小时。然而,到了现代,人们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便不再需要为食物操心,每周只需花30分钟就能从超市买回所有需要的食物。
对比之下,现代人要比祖先们多出许多闲暇的时间。那么,这些闲暇的时间怎么打发呢?事实上,现代人的注意力已经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有没有吃的?”而是“怎么样可以让我跟别人不一样,显得特别?”(如:“怎样好吃?怎样吃新鲜?”、“除了吃的,还可以做什么其他的事情?”)
“我跟别人不一样”
消费品所传达的概念远比物体本身重要,它是彰显个人信仰、态度、社会经济地位的名片,这也就是概念消费。普通消费品尽管也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它所传达的概念却为普罗大众共有,彰显不出消费者的独特性。因此,消费者势必另辟蹊径,寻找一些能标示自己独特性的消费方式。“自虐”式消费虽然会对消费者的身体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却能给消费者带来概念层次上的享受。
以看恐怖电影为例。研究表明,自愿观看恐怖电影的人在观看过程中,虽然仍会感觉恐怖,但是却能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快乐感觉。这是因为,看恐怖电影是一件小众范围的事情,它表示“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我比大多数人勇敢”由此,消极的身体体验却带来了积极的概念体验。
“感觉自己高效率”
此外,人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有趣的人,有着丰富多样的经历,也就是Keinan 和Kivetz所说的“丰富的人生履历”。收集各种有趣、独特的经历跟收集酒瓶盖、邮票有点类似,但是却要酷得多。
心理学家Keinan和Kivetz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先检查志愿者的手表,看他们是否习惯将时间稍微往前调(如果手表时间往前调,说明该志愿者比较重视时间和效率),然后再让志愿者进行消费方式的选择。结果发现,那些习惯把时间往前调的人通常更倾向于选择“自虐”式消费(如,睡冰枕)。这是因为,“自虐”式的消费会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概念层次上的享受,增加自己的“人生履历”,从而使他们感觉自己是个高效率的人。
“自虐型”消费症状
在耳朵上打洞已经满足不了心理需求,还要在舌头上把打洞事业进行到底,根本不管自己将来吃饭是不是方便;
明知道恐怖电影很吓人,会给心脏带来不能承受之“惊”,却仍义无反顾地去电影院观看;
本来就有点高空恐惧症,却还要尝试蹦极。脚系橡皮条,从约40米以上高度的桥梁、塔顶、高楼中头朝下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