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日开始,两个国家标准将使矿泉水面临更为严格的卫生安全检查
3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国家标准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2008)。前者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后者的实施时间为4月1日。
根据新标准,矿泉水中的溴酸盐含量最高不得超过0.01mg/L。此前,中国也有《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但旧标准有10多年没有修改过,也没有对溴酸盐含量作出规定。
溴酸盐含量最高不得超过0.01mg/L
现代饮用水处理中,通常要进行杀菌处理,让细菌含量降到某个规定值以下。对于瓶装水来说,杀菌步骤就更为重要。臭氧是一种氧化性能极高的活性氧,杀菌效果很出色。但是,它也能够将水中的溴元素氧化成溴酸盐。这就是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来源。
溴酸盐对于人体是否有害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得到了重视。不过,迄今为止,研究都是停留在动物实验的水平。美国环保局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结论是没有足够研究证明溴酸盐对于人体的危害,但是有足够证据证明对于动物的危害。所以,美国环保局和世卫组织把溴酸盐放在“可能的致癌物”类别里,而不是在“致癌物”类别里。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研究工作者推测了溴酸盐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不同的研究论文所推测出的数据不完全一样,一般结论是如果每天饮用两升溴酸盐浓度在10ug/L左右的水,几十年下来,得癌症的概率会高达0.1%。。
目前认为溴酸盐的作用跟总量有关,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摄入了多少,而不是喝的那瓶水中有多少。尽管如此,溴酸盐含量最高不得超过0.01mg/L新标还是给矿泉水生产厂家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考验。由于溴酸盐主要是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物,因此,生产商们不得不着力于改进矿泉水的消毒方式,例如用“紫外”来代替臭氧消毒。
新增3项微生物指标
新标准在原有大肠菌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杆菌3项微生物指标,并删除了对菌落总数的控制。
据了解,粪链球菌是水体遭受粪便污染的一个“指针”,由于人的粪便中粪大肠菌群数明显多于粪链球菌数,而家禽及其它温血动物的粪便则相反,因此,测定水体中粪大肠菌群与粪链球菌的比值,有助于了解污染的主要来源。
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它能产生内毒素、多种致病因子,可以引发肺萎缩和坏死、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坏死等。而产气荚膜杆菌具有芽孢,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
在饮用天然矿泉水上,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对这几种致病菌控制严格。对致病菌的严格控制,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措施。与这几种致病菌相比,目前,国际上涉及饮用水的各项标准都没有对菌落总数作出要求,只有中国有这方面的规定。在美国环保局(EPA)饮用水标准中,也只标注“将菌落总数作为水处理过程的参考指标”,而非强制规定。删除对菌落总数的要求,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体现。
此外,根据新标准,矿泉水中锶的含量由原来规定的必须达到0.2mg/L以上,调整为0.4mg/L以上。因为锶含量的增加对心脏病和癌症的治疗有病理上的辅助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