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一定要吃止痛药吗?早先的一些研究已证明,安慰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但安慰剂究竟是如何起效的,人类仍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罗非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证明,阿片类和非阿片类两种不同类型的安慰剂对小鼠也可以产生镇痛效应。这为今后揭开安慰剂的谜团提供了新的途径。
非心理暗示
如果医生给你一片药,并告诉你是特效药,但其实药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你听了便有信心了,用药后的症状也有所减轻。从现象上来说,这就是安慰剂在起作用。
曾经有人把安慰剂看作是“心理暗示”。然而罗非认为,这是一种人为分类,“比如,我们对小鼠来进行试验,安慰剂的效果同样存在。要知道,小鼠并没有与人一样的认知能力,这就不能说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了。”
在试验中,科学家为小鼠准备了铁笼和木笼两种笼子,笼子里都有发烫的铁片。小鼠对发烫的铁片会做出跳动的反应,大约每十秒就会把爪子抬起来。当小鼠在铁笼里时,人们给它注射吗啡,它对疼痛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约15~20秒才会跳动一次。几次之后,人们改为向小鼠注射盐水,小鼠同样减缓了对发烫铁板的躲避反应。因为它认为,给它注射的药水有止痛作用。
人体自身的止痛机制
罗非表示,其实,很多药物的作用都和心理学相关,很多是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安慰剂实际上是动员人体内一种类似吗啡原理的止痛机制,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因为人本身就带有止痛的作用,就看是否被“动员”起来。
不光是止痛,糖尿病人注射的胰岛素也可以有安慰剂的效应。如果我们把安慰剂的机制研究清楚,病人就可以减少胰岛素的药量。我们知道,化学药品都有副作用,吗啡还会产生药物依赖。如果人们能够学会主动利用这种安慰剂效应,调动体内的止痛机制,也许就可以减少吗啡和其他化学药品用量。
当安慰剂效应泛化到社会文化中,还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现象。比如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如果人们偶尔发现某个咒语灵验,就很容易在其他一些情境中相信它的作用。或者,一旦某个品牌的一种商品在消费者中建立了信任,同一品牌的其他产品就很容易被接受。从这个角度看,品牌也是一种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