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原则

     第一节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案例
    
     一位妇女T度完暑假回家,被一男子杀害。这位男子过去曾向他的精神病医生坦白他想杀她。这位精神病医生考虑到医生对病人负有保密义务,没有向她或其家庭报告。医生设法将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但没有成功。T被该男子杀害。
    
     问题:
    
     (1)这位医生做得对不对?
     (2)如果你是这位医生,你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案例
    
     患者L,女,35岁。因胃溃疡合并大出血,由其丈夫护送至医院急诊。夫妇俩的宗教信仰认为输了别人的血是一种罪恶,终身不得安宁。所以尽管医生再三劝她输血治疗,但她仍然拒绝输血。此时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弱,血压低至60/40mmHg,医生劝说丈夫,丈夫表示同意输血,但患者仍说:“不要违背我的信仰”。患者后因输血而康复出院。
    
     问题:
    
     (1)医生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如果丈夫也反对输血,医生该怎么办?
    
     一、后果论(consequentiality theory)
    
     (一)后果论的含义
    
     认为判断人的行动在伦理上对错的标准是该行动的后果。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否对,要看它的后果是什么,后果的好坏如何。
    
     如何判断一个行动的后果?后果论的最大学派是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要看行动的效用(utility)如何。
    
     什么是效用?
    
     主体是活动者,因而也就是认识者、行为者、实践者;
    
     客体是主体的活动对象,因而也就是认识对象、行为对象、实践对象。
    
     那么,主体为什么进行活动?现代心理学表明,主体活动最终引发于主体需要;主体需要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主体欲望;主体欲望产生实现这些欲望的主体目的;主体目的则产生达到这些目的的主体的全部活动过程。主体的活动为什么指向客体:因为客体具有有利或有害于达成主体目的、实现主体欲望、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正、负、无价值)。
    
     客体对于主体的利与害以及无利无害、符合不符合以及无关,无疑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
    
     价值就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成主体目的的属性,便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便是对主体的效用。
    
     简单说,效用是看该行动带来快乐或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或不幸。
    
     效用主义的决策程序
    
     首先列举一切可供选择的办法
    
     计算每一种办法可能的后果,对所有有关的人产生多少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
    
     比较这些后果
    
     例如,杀人那样的行为本身在伦理上不一定是错的,这就看后果,如果杀某个人给世界带来的不幸少于不杀这个人,那么,杀这个人就是对的。医生可以个临终病人实施安乐死,只要它使临终病人感到舒服,不那么痛苦
    
     (二)后果论的分类
    
     1、一元与多元效用主义
    
     Benthan和Mill认为效用是指快乐(幸福)或痛苦(不幸),所以,他们的效用主义是一元价值论问题,或叫快乐主义效用主义。
    
     有人认为,效用还包括友谊、爱情、献身、健康等。所以,叫做多元效用主义。
    
     2、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公益论。
    
     2.1 利己主义
    
     根据行为是否以自身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利己主义又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
    
     前者认为确立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即使伤害他人利益也不顾。如德国的施蒂纳提出了“我就是一切”的极端利己主义理论。
    
     后者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损害他人利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如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持这种观点。
    
     2.2 功利主义
    
     根据行为是否以相关者的最大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功利主义的著名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如英国的休谟、亚当·斯密、边沁、穆勒等持这种观点。
    
     3.3 公益论
    
     根据行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社会化,不同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这些公益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公益思想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猛增、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人们的公益意识空前强烈
    
     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
    
     根据行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社会化,不同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这些公益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公益思想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猛增、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人们的公益意识空前强烈
    
     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
    
     3、行动效用主义和规则效用主义
    
     3.1 行动效用主义
    
     将效用原则直接应用于所有特定的行动。
    
     设有两个犯人甲和乙。甲犯了罪被捉拿归案,乙却逃之夭夭。计算效用的结果是:第二种情况带来的效用要比第一种情况少。我们是否鼓励犯人逃之夭夭?
    
     案例
    
     1999年9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12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有科学家提出伦理学与科学家没有什么关系。有位伦理学家却提出一个典型的案例,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应该不应该利用一个IQ很低而身体健康的人的器官,移植给五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因某一器官衰竭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精英?显然,从医学技术上,我们能够做这样的事情。
    
     科学家们一时陷入沉思。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手术不应该进行,但对于为什么不应该进行,大家很是困惑。有人认为,从后果论来看,进行移植可以对国家、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用,这种移植似乎可以;有人认为,根据道义论大师康德的道德原则“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IQ很低的人本身是目的,而不能作为别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