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未至,上坟和祭祖却接踵而至,刘姓后人、朱熹后人、廖姓后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子子孙孙们,千里迢迢不顾旅途的劳顿,聚在一起缅怀先祖。对此,社科院民俗专家称,昨天祭祖的刘姓后人、朱熹后人、廖姓后人都属于客家人,历代客家人都选择春分或者冬至这一天祭祖。该专家还称,追根祭祖是人类的本能,祭祖活动,不但传承了中华孝道文化,更是发扬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金堂·廖姓后人

  300年来头一盘 千里迢迢来川祭祖

  牙牙学语的孩童、步履蹒跚的耄耋老者……昨日中午,在金堂县赵镇中河廖氏祠堂内,500多名来自福建、上海、江苏及川内各地的廖氏族人齐聚一堂,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大会。福建、上海、江苏部分廖氏族人千里迢迢来川祭祖,这30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上午11时50分,随着鞭炮声响起,祭祖典礼正式开始。在族长廖尔深的主持下,500多名廖氏族人齐齐向祠堂内的祖先牌位行叩拜大礼。廖尔深称,川内廖氏根据迁徙地可分为福建支系、广东支系、湖南支系和江西支系,廖氏族人大规模迁入四川始自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定居金堂的廖氏族人从福建永定迁徙而来。”廖尔深称,他们是入川始祖辰杰公的子孙,辰杰公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由福建永定迁入四川,距今已有308年。每年“春分”,族人都会举行祭祖活动。此次祭祖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却是福建、上海、江苏部分廖氏族人首次千里迢迢来到四川祭祖。

  来自福建龙岩的廖如仙表示,来四川祭祖他们已经等待了很久,去年金堂廖氏宗亲代表赴闽寻亲之后,他们就开始计划今年的祭祖。“300多年前,先祖留下遗愿要找到迁移到四川的亲人,先祖的遗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祭祖仪式之后,祭祖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坝坝宴也开始了。坝坝宴以“九斗碗”为主,之前准备了46桌宴席,由于廖氏族人增加了许多,只好临时增加4桌,祠堂内外的50张大圆桌座无虚席。“干杯!”族长廖尔深一声令下,500多名廖氏族人齐刷刷地举起酒杯。厨师林洪伦说,坝坝宴共准备了220斤猪肉,50条鱼,46只鸡,46只鸭子……为了“备战”这顿大餐,他们两天前就投入工作。

  席间,廖氏族人讲述了苦心修缮族谱一事。据《中国廖氏族谱》副主编廖校升称,老的族谱只写到1916年,而且这份珍贵的族谱不慎遗失。为了修缮族谱,2002年他们成立了族谱修缮委员会。之后,廖校升带领族谱修缮委员会委员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到各地寻访廖氏宗亲,幸运的是,他们在青白江清泉镇找到了老的族谱。他们以此为据,再次寻访,历时三年,终于在2005年将族谱修缮完毕。

  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的研究生苏东来表示,廖氏是四川地区客家文化的一个标本,自清朝康熙年间迁至成都后,廖氏家族就不断开枝散叶。 本报记者 夏树伟 凌鑫晨 实习生 陈永慧

  洛带·刘姓后人

  家谱藏得深 死后再传给儿子

  昨日是农历24节气的春分,在洛带镇宝胜村六组的一条羊肠小道上,沿途摆放了彩旗。路的尽头是刘家大院,院坝里摆了60桌坝坝宴,他们是刘姓后人,昨日专门从成都周边赶到这里参加祭祖大会。

  “这就是我们刘家的祖坟,是清朝道光十五年修的。”中午12时,在一座石头砌的圆形坟堆旁,族长刘大礼向刘氏后人介绍刘氏祖坟的历史。据他介绍,他们这一支的祖先名叫刘立章,“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赣州迁到成都。来成都后,刘氏又分为两支,东边这支世代居住在洛带镇,西边那支住在郫县犀浦镇。67岁的老人刘大益说,因家谱几遭劫难,他是刘氏家谱现在唯一的持有人,为了保护家谱,刘大益又把它藏了起来,“除了我,谁都不知道在哪里。”他准备在他去世后传给儿子。

    龙泉·朱熹后人

  面对朱熹画像 200后人三跪九叩

  “擂鼓三通、鸣金十三、通赞就位……”昨日,来自宜宾、简阳、资中等地的约200名朱熹后人,来到龙泉十陵镇千弓村朱熹宗祠,对朱熹的牌位、画像行三跪九叩大礼,按古代祭祖仪式庄重祭祖。

  上午8时许,200名朱熹后裔陆续赶到十陵镇朱熹宗祠,这座历经了300多年风雨的宗祠依然保存完好,它拥有12个天井、68间老房子,祠堂正厅上方大梁用金粉镌刻的“世代兴隆”“长发吉祥”字样仍十分清晰。“文公(朱熹)的后裔遍布全国,今天来祭祖的都是文公入川后的后裔,他们从宜宾、仁寿、简阳等地赶来。”朱熹31世孙、朱熹宗祠管理委员会主任朱文国说。

  上午11时,祭祖典礼正式开始。鸣炮之后,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先后就位,200名朱熹后裔分列祠堂内。由于人数太多,部分后裔只能站在门外,向朱氏历代祖先三鞠躬。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先后致祭:上香、献帛、行叩拜大礼。“派及普通,去邑为朱……”朱熹后裔用家族相传的“唱腔”念完祭文后,将其焚烧。

  朱文国介绍,几年前,朱氏子孙在市档案馆找到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它清晰地记载了朱熹宗祠变迁的历史脉络。资料中写到,清乾隆五十四年,朱熹后裔以“朱祖文(即朱熹)”之名购“成都府华阳县城内北打金科甲巷”范、刘等七人的房产立祖祠。立祠之地即为今日成都繁华的商业中心春熙路科甲巷。这个宗祠在清代曾经繁盛一时,但因为前往祭拜的人太多,以致影响了周边的交通。

  后来,朱熹后裔又在现今的十陵镇千弓村买下房产,作为陪祠,后成为宗祠。朱文国称,家谱由朱家后裔朱凤苞于清朝嘉庆20年(1815年)手撰,记录了朱熹祖先轩辕之父少典公至文公(朱熹),以及朱熹23世孙必达公入川定居至今的家史,长达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