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裔孙,云集祖祠;先祖长眠,闽建黄坑……”昨日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877周年诞辰,来自宜宾、简阳、资中、宣汉等地的200名朱熹后人来到龙泉十陵镇,面对朱熹的牌位、画像行三叩九拜大礼,按古代祭祖仪式庄重祭祖。这很可能是他们在老宗祠最后一次祭祖,因为修建青龙湖,这座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朱熹宗祠将进行搬迁。
877年诞辰200后人三叩九拜
昨日早晨9时许,朱熹后人们从龙泉驿区十陵镇出发,由于青龙湖的修建,直达朱熹宗祠的道路被阻断,人们绕行了近八九公里的羊肠小道,终于到达了有着363年历史的朱熹宗祠。眼前的这座清代乡间客家风格的建筑连接村民住宅,陈旧的青砖红椽似乎在诉说着百年风雨的沧桑。朱文公的牌位祭于正北厢上位,沉实阔大的木雕台案古朴而庄重,宗祠屋顶上镶嵌着“福”、“禄”、“寿”、“禧”4个大字组成的图案。
10时30分,祭祖典礼正式开始。按古代仪式,鸣炮之后,数百位朱熹后人分列祠堂内,由于人数太多,部分人只能站在门外。全体肃静后,向朱氏历代祖先三鞠躬。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先后致祭:上香、献帛、行三叩九拜大礼。由于人太多,不少后人站到了门外,虔诚地向祖先行三叩九拜大礼。
谨记祖先教诲干预5种不孝行为
“这片土地和房屋,是我们的祖先用两丈红布、一只公鸡从一户陈姓人家手中换取的。”后人们说起了祖先的历史。实际上,朱熹并未到过四川,他的后裔入川,最早要算其曾孙朱朝选:朱朝选以武承袭万户侯,在1314年之后入蜀,其裔孙先后在乐山、仁寿、井研、资阳等地居住;后来在百余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朱子后裔大量进入四川,于是,朱子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决定建立省会中心祖祠。首倡创祠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立祠,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科甲巷处,由于祭祀时人多车马多,于是在成都城东门外,今龙泉驿区十堰镇一带,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兴盛起来。“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昨日,专程从宣汉赶来的61岁朱述全一直以来都有寻根的梦想,昨日他见到了自家人,不禁欣喜万分。“文公(朱熹)的后人遍布全国,我们也要团结起来。”朱文国说,在朱氏家族内部将建立起“宗祠道德法庭”来“叫响孝道”,除了谨记祖先教诲外,还将对虐待老人、对老人感情冷漠、遗弃老人、争夺老人财产、干涉老人婚姻等5种不孝行为实施干预措施。
年内宗祠搬迁新建朱熹文化城
10时30分,祭祖典礼正式开始。按古代仪式,鸣炮之后,数百位朱熹后人分列祠堂内,由于人数太多,部分人只能站在门外。全体肃静后,向朱氏历代祖先三鞠躬。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先后致祭:上香、献帛、行三叩九拜大礼。由于人太多,不少后人站到了门外,虔诚地向祖先行三叩九拜大礼。
谨记祖先教诲干预5种不孝行为
“这片土地和房屋,是我们的祖先用两丈红布、一只公鸡从一户陈姓人家手中换取的。”后人们说起了祖先的历史。实际上,朱熹并未到过四川,他的后裔入川,最早要算其曾孙朱朝选:朱朝选以武承袭万户侯,在1314年之后入蜀,其裔孙先后在乐山、仁寿、井研、资阳等地居住;后来在百余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朱子后裔大量进入四川,于是,朱子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决定建立省会中心祖祠。首倡创祠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立祠,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科甲巷处,由于祭祀时人多车马多,于是在成都城东门外,今龙泉驿区十堰镇一带,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兴盛起来。“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昨日,专程从宣汉赶来的61岁朱述全一直以来都有寻根的梦想,昨日他见到了自家人,不禁欣喜万分。“文公(朱熹)的后人遍布全国,我们也要团结起来。”朱文国说,在朱氏家族内部将建立起“宗祠道德法庭”来“叫响孝道”,除了谨记祖先教诲外,还将对虐待老人、对老人感情冷漠、遗弃老人、争夺老人财产、干涉老人婚姻等5种不孝行为实施干预措施。
年内宗祠搬迁新建朱熹文化城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老祠堂祭祖了。”朱文国说,随着十陵公园的核心景点青龙湖的动工,朱熹宗祠将于年内搬迁,“青龙湖蓄水后,宗祠现在所处位置将被淹没,所以政府决定将其整体搬迁。”记者了解到,现有的宗祠规模仅为明清时代的1/3,在朱熹文化城的规划中,除对原有建筑朱家老房子(朱熹宗祠)进行改造外,包括岳麓书院在内的宋代五大书院,也将按照1∶1的比例在龙泉驿区十陵镇重建。届时,朱熹文化城将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基地,重现“朗朗”读书声。
人物档案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很大贡献。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人物档案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很大贡献。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