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创历史 嫦娥四号传回首张“月背近照”种下6朵“生命之花”

  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是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新华社发
  图为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降落过程(示意图) 新华社发

  “这是中国航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此次通过挑战月球背面着陆,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日本经济新闻》

  等待了数十亿年,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地球访客——嫦娥四号。这是人类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昨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通过“鹊桥”中继星实现了地球和月背间的首次中继通信。

  26天的漫长飞行 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

  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1时40分,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也是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通过“鹊桥”中继星的中继通信,开展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工作,择机实施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天眼”探秘到载人航天,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这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得知嫦娥四号着陆的喜讯,年近九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豪情满怀。

  月亮上能开出第一朵花吗?

  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

  随嫦娥四号登上月球 形成一个微型生物圈

  嫦娥四号任务携带了中国和荷兰科学家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器。“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说。

  嫦娥四号还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带上了没有生命的月球,它们形成一个微型生物圈。人们期待月亮上能绽放出第一朵花。

  月球的夜晚究竟有多冷,中国科学家还没有确切数据。嫦娥四号的任务还包括给月球测量“体温”。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申振荣说,去月球背面探测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这一探测有可能会影响好几代人。”

  邹永廖说,月球背面具有独特性质,嫦娥四号登陆的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许能获得重要发现,“相信会在科学上有新的惊喜”。

  据了解,嫦娥四号任务包含了4台国际载荷,为全球更多科学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机会,集中人类智慧破解宇宙谜题。

  走,去月球背面

  要想了解“地球往事”

  月球或能给我们答案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过去50年了,人类能否重返月球?月球上的辐射会对宇航员造成多大影响?月球上到底有多少水?月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中外科学家将通过嫦娥四号寻找答案,为人类重返月球作准备。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崎岖的地形给我们带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在月面更高精度的着陆是未来所需要的。解决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我们希望未来具备全月球乃至于全太阳系的到达能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景色”总是相同的。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

  直到大约60年前,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才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大约50年前,美国阿波罗8号的3位宇航员在环月飞行时,成为最先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

  越来越多环绕月球的探测器让人们发现,原来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则崎岖不平,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月球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得多。为什么会这样?现在依然是个谜,只有着陆探测才有可能揭开这个谜。

  “月球童年的经历,地球上也发生过。但由于地质活动,地球早年的痕迹已被抹去。要想了解地球久远的往事,月球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说。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过去50年了,人类能否重返月球?月球上的辐射会对宇航员造成多大影响?月球上到底有多少水?月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中外科学家将通过嫦娥四号寻找答案,为人类重返月球作准备。

  “人类的本性就是探索未知。月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未知的世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探究它。探测月球也会加深我们对地球和对自身的认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嫦娥四号月球车

  命名为“玉兔二号”

  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结果于昨天揭晓,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二号”。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着陆器和巡视器(月球车)组合体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随即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开始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介绍,月球车在月背行走时,还可以获取集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剖面,这个剖面一旦建立起来,将是国际首创。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

  评时

  这一刻, 世界看中国!

  嫦娥四号的一小步,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

  38万公里很远,远到人类文明从未在月球背面留下印记;38万公里很近,就在昨天,中国在“蟾宫后院”折桂!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代表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这一刻,世界看中国!

  由于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月球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此前,国际上仅有极少数环月飞行器从太空中看到过月球背面的样子,而由于通信受限和技术原因,人类此前从未真正踏上过这片秘境。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落月成功创造了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新纪录。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我们的祖先不断展现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探索激情。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正是亿万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

  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15年的时光。15年间,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月球探测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作为整个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关键组成,嫦娥四号的一小步,无疑是整个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其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嫦娥四号任务为中外科学家提供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机会。

  “踏上月球背面,已经是好几代科学家共同的梦想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动情地表示,“落月是整个任务最关键阶段,充满了风险、未知和挑战。探月工程各项任务的连续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的新时代。”

  宇宙到底有多大?这是人类秉承探索发现的天性不断追寻的问题。在发现未知地带的征程中,中国航天人将不畏艰苦、不断创新,奏响探索宇宙的新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