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趋同,就是从众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羊群效应”。
随处可见的从众现象
案例1:买车、结婚、投资,“鸭梨”再大也只能跟着
从众仅仅是受人数多的影响吗?有时候也掺杂了虚荣心。南京市民王先生,去年底就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辆小轿车。事实上,他家距离单位很近,坐公交车就6站路,乘地铁只要10分钟。可是他还是买了一辆车,因为跟他要好的朋友都有车了,他非常有压力。“如今,我也算是有车一族了。”加入有车族,他当车奴也开心 ,只是,汽油价格一涨再涨,私下里他也喊“鸭梨大”。
在结婚问题上,从众的人更多。结婚究竟应该怎么做?从来没有一种硬性规定,不过很多人都会去拍婚纱照,然后办一场婚宴或者旅行结婚。婚宴办什么规格的,婚纱照拍多少钱的、婚庆搞什么风格的,一些婚庆公司都会说,谁谁谁办过哪样的。轮到你自己选择时难兔又会从众,因为别人都这么做的,而且没有什么坏处,所以自己也跟着学呗。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也都是跟风行动。几年前,股市行情比较好时,不管懂不懂股票,很多人都一起“杀”入。结果至今还在体会高处不胜寒的痛楚。在股市出现低迷后,很多人又跟风买房。现在又听说楼市的“拐点”来了,又有人蠢蠢欲动要买“小黄鱼”(注:指金条)。
案例2:怕嘲笑,物理学家被人抢头功
如果说上面这些从众现象还无关痛痒的话,下面这个案例就告诉你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估布出来难免会被人视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的结果完全一样。结果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他后来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属于我的荣誉。福尔顿所说的“习惯”的帽子就是“从众心理”。
与福尔顿相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则因为不盲从而在事业上有了突破。据说,小泽征尔成立前,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比赛,决赛中,小泽征尔从评委手中拿到了乐谱,稍作准备后,便开始指挥。可是他发现,乐谱有些不和谐,但让乐队重新弹奏,结果仍然不和谐。小泽征尔认为乐谱错了,但评委们一致否认乐谱有错。小泽征尔思索再三,觉得自己是对的,于是他斩钉截铁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这时,评委中响起热烈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
解释
动物的从众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出于进化上的需要。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为什么也会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从众现象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否意味着,为了避免出丑,我们应该彻底抛弃这种心理?
“灾难面前,偏离集体压力更大”
“屈服压力,情愿选择错误答案”
究竟是什么驱使人从众的呢?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博士林万贵通过一个案例,来解释其中的根源。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不过,参与实验的6名大学生中,有5个是“托”,他们与阿希串通好了,故意异口同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另外一名大学生就迷惑了,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的眼力,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心里又认为不正确的答案。这个实验找不同的人重复做了很多次,得出的结论是,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