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小镇3000人142种姓氏讲13种方言

    浙西小城江山市位于浙江、福建、江西交界处,而只有3000多人的小镇廿八都则是三省交界点。让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镇,竟有13种方言在使用,有142种不同姓氏的人在此休养生息。江山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更像是一个微缩的锦绣中华。而江山市原副市长,作家何蔚萍女士则大胆认定:这种多文化的集聚的现象,在中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活字典”每天讲四种方言

      廿八都离江山城区还有60公里,群山环抱中一些青砖青瓦的古式的建筑错落有致地伫立着。83岁的杨庆山一辈子基本就没有怎么走出过廿八都,被当地人称作“廿八都活字典”。

      杨老是解放前的正牌师范毕业生,一生都在廿八都小学当老师。“廿八都小学的学生的祖籍全国各省都有,他们在学校里讲‘官话’,回到自己家里后就讲家乡方言。”

      杨老口中的所谓的“官话”,是廿八都老祖宗留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听起来像是13种方言的结合体。这种“官话”与江山市本地语言不怎么搭界,但只要一讲“官话”,大家都听得懂,杨老唱山歌的语言也是以官话为基准的。

      杨老和老伴都是江山本土人,在家里,杨老讲江山话,在外面教学则用‘官话’。杨老还有两个要好的老友,一个是江西广丰籍,一个是福建蒲城籍,杨老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也学会了用老友的家乡话和老友交谈。“我一天要说四种方言,也算懂几门外语了。”杨老风趣地说。

     “独一无二”文化传承不容回避

      江山市原副市长、作家何蔚萍女士多次到廿八都考察,并多方查找资料对比,才得出了廿八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的结论。

      据她介绍,廿八都一带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武帝怕一旦造反不好收拾,将当地乡民都押往外地,成为“人迹所绝,车道不通”之地。

      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所以,廿八都实际上是迄今发现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

     “我们这里的仙霞古道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的必经之地,去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还有我们廿八都的元素呢。”杨老乐呵呵地说。

      为了传承廿八都文化,这里的小学已经开设了山歌课。开设山歌培训课也是杨庆山力荐下而设立的,“但是小孩子是否能将他传承下去还是个问号,他们还是喜欢唱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