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 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 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 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 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 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 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 族交错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 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 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 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   
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怒族地区山 峦重叠、江河汇聚。从旅游观光的角度来看,这里数不 尽、望不完的奇峰怪石、飞泉瀑布、激流险滩、古树龙 竹,确实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然而,从生活的角 度讲,这里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却给怒族人民的生 活造成了重重困难,致使其社会发展相当的迟缓。直到 新中国成立前,以花木枯荣为时序、靠结绳刻木传递信 息、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等许多人类远古的生活图景 在这里仍能时时映现。尽管如此,勤劳勇敢的怒族人民 始终与大自然搏斗和抗争,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不断改 变着历史,创造着新的明天。      
千脚落地房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 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 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 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 盖薄石板。石板约0 . 5 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 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 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 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 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 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 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 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 ,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 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 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 ,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 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 建成。   
峡谷溜索   
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层峦叠 嶂、危岩耸立、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 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谓“岩羊无路 走,猴子也发愁”。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 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 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 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溜索的 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 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 索。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 过。溜板是长4 公分,宽约2 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凿 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 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 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溜索有平溜 和陡溜两种。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没有斜 度,来往都可以溜。但这种方法比较吃力,因为溜索中 段会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还要借助四肢 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对岸滑行。陡溜需要一来一往两 根溜索,它一头高,一头低,有一定的倾斜度。这种方 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伤,需格外小心。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 等。   
怒族人民发明和使用溜索,据说最早是看见蜘蛛在 树间织网、来回爬行而受到启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怒江上已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桥梁,但溜索这种传 统交通工具仍然横亘于怒江之上,不过,危险易断的篾 索已被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所取代了。   “同心酒”   
怒族同胞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