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为1.8万人,其中云南省有1.78万人。截至1998年末,全省基诺族人口为1.83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14%。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册饶”、“基诺阿饶”、“基诺珠”、“基诺阿珠”、“基诺玛”、“基诺阿玛”,即“基诺人共同体”之意。“基诺”为基诺族语言记音,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面、后人、后代之说,“基诺”应是“舅舅家的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汉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多半称之为“攸乐”或“攸乐人”。 
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语地名为“基诺洛克”或“基诺厄塔”,意思是“基诺人居住的地域”或“基诺山”。基诺山基诺乡辖7个村公所,45个自然村,截至1998年底,全乡有2636户。共11086人,其中基诺族人为10321人,占全省基诺族总人口的约56.52%。除此之外,约5000余人的基诺族或小聚居或散居于与基诺乡毗邻的勐旺补远、大渡岗镇、勐养镇、橄榄坝(勐罕镇)、勐仑镇、象明乡、允景洪镇等地,乃至云南省各地和全国的部分省市区。 
基诺山属横断山系无量山脉末梢的中小丘陵地带,为亚热带边缘山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度53分33秒—101度14分45秒。北纬21度53分11秒—22度9分58秒,最高海拔亚诺山岩子及银场山岩子为1482.5米,最低海拔地是小(勐养)腊(勐腊)公路55千米巴卡寨的田坝处为550米,全乡总面积为622.9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山峰对峙,小黑江、南星河、莱阳河、巴卡河等河流婉蜒交错,加之热带海洋暖湿季风的影响,构成了基诺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约为1100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优势。在这块被保护得较好的土地上,自然资源丰富,绿色植被遍冈,高级林木达1000多种。经济作物2000余种,名贵药材及常用药材700余种。原始森林中生栖着哺乳动物100多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60多种,鸟类420种,鱼类100余种。山中的石灰岩资源遍布全乡,另有铜矿、铅矿、铁矿、银矿、铀矿等地下矿藏资源。基诺山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基诺族按自己对自然界认识的古老习惯,把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称为冬季,3月至5月称为干季,6月至9月称为雨季。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种,本民族内部分基诺山基诺语和补远山(近4000人)基诺语共两种方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有明显的差异。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历史上的乌热胞族寨有:茄玛寨、勐旺寨、补远寨和科连寨;阿哈胞族寨有:寨母寨巴坡、寨父寨巴漂、儿女寨——札果、札吕、洛特、巴卡、亚诺、么卓、巴来、巴桂、毛俄、少妞左米、阿俄饶、洛科、巴别、普米、银场;阿西胞族寨有:寨母寨巴夺、寨父寨司通、儿女寨——普希、巴亚、巴洒、阿坡、巴秀、回珍、回鲁、吉座。  
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历史上巴亚寨是基诺山的大寨子,他们的长老制组成如下: 
卓巴巴亚寨首席(男性)长老;卓生:巴亚寨第二首席长老;巴努: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生努:第二首席长老的接班人;科普洛:第三氏族的长老;旦寨:第四氏族的长老。尽管历史上曾有中央政权的“攸乐同知”、西双版纳的封建领主制度、民国的保甲制度统治过基诺山,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基诺族长老制并没有因上述制度的存在而被打破,从中可以窥见基诺族长老制文化的根深蒂固。 

据有关专家对基诺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至本世纪50年代中期,基诺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发展阶段。但这一时期的基诺族已不再是以血缘氏族聚居了。在基诺山的四周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在这些民族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基诺族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地向多元化层次结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基诺族人民政权——景洪县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于1958年诞生,基诺族一个大步便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应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典范。 
历史上基诺族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将村社占有的耕地划为13片,每年耕种一片,13年为一个轮歇。主要种植旱谷,其次也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基诺山是“普洱茶”的故乡。  
自古以来,基诺族人民在开拓祖国西南边陲的基诺山的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诺族浓郁特色的基诺族传统文化,按学科体系分类有:创世纪说、物种起源、族源族称、氏族传说、语言文字、社会形态、村寨长老制、地名源流、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