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景气 谁来坚持雕竹?
江安县为保护“非遗”竹工艺,已将相关知识纳入职校的教学大纲。
何华一大师和大女儿在雕竹
龙凤呈祥筷
何华一是国家级竹工艺大师,搞了一辈子竹工艺。1915年,江安竹工艺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五粮液齐夺金奖,名噪一时。近年,它又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技师精湛的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华一说,当年的竹工艺红得如火如荼,技师们外出非常受尊重。如今竹工艺已大不如以前,技师们甚至在为江安竹工艺会不会失传担忧。
因为热爱 大师雕了一辈子竹
何华一今年62岁,是原江安竹工艺厂的职工,做了一辈子竹工艺。何华一说,自己有两个女儿继承了这门手艺,而且达到了一定水平,女儿何玉兰的作品《龙凤呈祥筷》刚获得了四川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竹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金奖。
何华一从小受父亲影响学习绘画、编织等手艺,为竹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何华一说,自己当了一辈子的竹工艺师,雕刻用的刀全部都是自己制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何华一说,为了雕刻一件作品,他能一个月不上街,就把自己关在创作室里。
何玉兰是何华一的女儿,自幼学习竹雕,今年38岁的她是江安现在最年轻的一代竹工艺师。
何玉兰说:“普通的竹工艺师挣不到多少钱,所以现在江安雕得像样的,而且还愿意雕的总共也就20多人。”何玉兰说,没有机械化,还能做竹工艺的人少,是现在江安的竹工艺市场的现状,也是没能发展的原因。何玉兰说,照这样下去,“几十年后,江安还有没有人会这门技艺?”
市场不景气 工艺师守卤肉摊
52岁的张长贵是国家级竹工艺大师何华一的大徒弟,1972年进入江安竹工艺厂,他赶上了江安竹工艺行业最红火的几年,也见证了竹工艺的衰败。
“竹工艺最火红的是1985年到1995年。”张长贵说,那时竹工艺厂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有一千多元,而一个老师月工资还不到一百元。
1995年以后,江安竹工艺行业慢慢开始走下坡路。“江浙一带用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出的竹工艺品比较精致,而且效率高、成本低,市场竞争力远比我们手工雕出来的一般工艺品高。”张长贵说,随着外来竞争的冲击,厂里效益差了,工艺人都纷纷离开,随着工人的流失,工厂也就越来越差。
守着卤肉摊的张长贵说,如果做竹工艺能挣到钱,他还是愿意干回老本行。
学校开课培养专门人才
“竹工艺是江安对外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能保护,并发展好这珍贵的文化遗产。”江安县林业局局长廖光琼说,现在竹工艺的相关知识已经纳入职校的教学大纲,并且江安已针对制约竹工艺发展的问题制定了相应措施。
“我们将工艺品和日常用品结合起来,加大产品的适用人群。”廖光琼说,用竹做成杯子、勺、碗等日用品,再在产品上进行雕刻和加工,既满足了日用品的需要,也体现了艺术美,实际上也确实增加了销量。
廖光琼说,政府还培养竹工艺人才。“我们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请江安的竹工艺师和民间高级艺人们给职校的学生上课。”廖光琼说,他们还专门在培养竹工艺的销售人才。据了解,职校的竹工艺专业刚开课,但名额都已经报满了。
据了解,目前江安的竹工艺品年产值约500万元,但真正要打开市场,还是要靠产业化发展。江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董大华表示,政府正在围绕打造中国竹工艺之乡的目标招商引资,通过引进机械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加快竹工艺的发展,保护好这珍贵的遗产,让它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