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知心热线10岁 求助的电话少了

 

   04月17日上午10时,100多位老人聚集在幸福梅林,庆祝成都老年知心热线开通10周年。年近7旬的莘弋女士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精神面貌格外地好,她将10年的热线故事娓娓道来。她说,现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老人自杀 触动她打造热线

莘弋说,成都老年知心热线的开通,有感于老人李刚(化名)的自杀,因为除夕夜儿女未回家陪伴,老人悲从心生,选择了不归路。

1999年4月18日,莘弋和成都成华区义务助老协会会长萧文星,以及现成都老年知心热线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朱继军多番奔走,开通了知心热线。“老人寂寞时,如果能有人陪他聊天,可能他就不会想不开。”莘弋希望,自己的知心热线可以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5年10月,经成华区民政局依法核准登记注册,“成都老年知心热线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协会还成立了爱心志愿者服务总队,在成都中心城区和各大中专院校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爱心志愿者服务大队6个,分队18个,现有注册登记志愿者3000多名。

有得有失 老人经不起等待

在知心热线庆祝会现场,看到协会帮助过的老人过得越来越好,莘弋甚是自豪。但在她的心里,也有一些遗憾。2000年,一位老人找到协会。医疗事故使他不能行走,他要找医院赔偿,但医疗鉴定必须自己想办法。事情一直没有进展,次年春天,律师告诉莘弋,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免费鉴定。可当莘弋再找到老人时,老人已经去世了。“老人经不起等待。”这件事对莘弋触动特别大,她告诉志愿者,一旦老人渴求帮助,一定要立即行动。

在莘弋提供的协会大事记上,为老人提供心理慰藉行动、扶贫帮困、爱敬老院、开通紧急救助通道,安装爱心门铃等活动帮助不少老人解决了生活困难。从这张并不完备的纪事上不难发现,随着年月的推移,协会的各种活动逐渐升级,越来越有想法。而老人的需求也从最初物质和精神等多重需求,更多地转化为精神的慰藉。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民政部门等对老人的补助一再提高,很多爱心人士的加入,求助的热线越来越少。”莘弋说,唯有孤独感和老人心理慰藉的需要,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退。而协会的帮助对象也逐渐转向年轻人——提醒他们如何关心老人。

编后

常回家看看

老年知心热线开通10周年,打来热线寻求物质帮助的老人越来越少,这是经济在进步和时代在发展的最直接的印证,也是一件可喜之事。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我们国家人口发展呈“倒金字塔”进程,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存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在外打拼,在家陪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两方面矛盾的冲突,使得当今的老年人虽然少了物质之困,却多了心理之忧。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就成为重要需求,当今社会的老人们就面临着这种需求。我们的社会,尤其是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尽量满足他们,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在嘴上,记在心中,践行在行动中,老人经不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