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宜宾长宁突发地陷7天现26个天坑

      从4月27日开始,四川长宁县连续出现26个自然形成的大坑。在2001年之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tiankeng”,通行国际。四川长宁连续出现的天坑最大的直径约40米,深不见底。部分村民的房屋被扯开裂缝,5户村民无奈搬离。目前大坑的形成原因尚在调查中。


天坑

天坑就是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征,发育在厚度特别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天坑的成因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美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

昨日(5月3日)凌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宜宾市长宁县硐底镇石垭村“大弯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坑,到了昨日中午,坑口直径扩展到约40米,深不见底。

硐底镇从4月27日凌晨开始出现地层塌陷,这个巨大的“天坑”已是7天来的第26个坑。这些坑集中分布在该镇红旗村和石垭村,部分村民的房屋被扯开裂缝,5户村民无奈搬离。硐底镇党委副书记丁志成昨日表示,镇里已经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天坑”的形成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一声巨响 地面出现大坑

巨响后是持续十多秒的“哗哗”声,那是地层塌陷后,沙石滑到坑底的声音,每一声都让人发抖、发冷。

“坑是昨天凌晨3点过形成,当时一声巨响,我被惊醒后再也没睡着,被吓惨了。”回忆起凌晨的那声巨响,昨日,石垭村1组村民陈分模激动地说,先是“轰”的一声,接着是持续十多秒钟的“哗哗”声,那是地层塌陷后,沙石滑到坑底的声音,每一声都响得让人发抖、发冷,就怕哪一声响起时,家一下就没了,人也没了。

村民陈志毅家离坑约50米远,昨日凌晨他也被惊醒了,“那声音比打雷还响。”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坑了,石垭村从4月29日开始,相继出现了4个坑。昨日,站在“大弯头”坡上这个深不见底的巨型“天坑”前,一晚没睡的陈分模双脚都在打抖。“小心点哟,很多地方已经垮成空心了。”正在现场牵警戒线的村干部邱建涛不停地招呼着前来看坑的村民。
      天坑密布 深不可测

王利明将石头捆在一根100米长的绳上,将石头扔下坑。拴着石头的绳一直向下放去,放了约50米长都还没到底。

除了石垭村,与之相邻的红旗村天坑更多,警戒标志随处可见。红旗村村主任王利明说,红旗村的坑从4月27日凌晨开始出现,到昨日中午,一共出现了21个坑。

在其中一个坑前,王利明将石头捆在一根100米长的绳上,将石头扔下坑,两秒钟后,只听哗哗两声响,王利明说,这是石头碰到了坑壁,将绳抖动几下,有沙石落下,只听坑下传来很空荡的“哗哗”声,还伴着回音。拴着石头的绳一直如此向下放去,放了约50米长都还没到底。

据了解,这26个“天坑”,最大的就是昨日凌晨出现在“大弯头”的巨型坑,直径约40米,深不见底。其他坑直径在数米到10米不等。几位村民说,“天坑”刚出现时,坑底传出明显的水流声,他们认为地下有阴河。村民不敢回家公路施工受影响。

“这咋个还敢住人嘛,水泥砌的石梯都被扯坏了,房子也扯起裂缝了,万一有什么事,跑都跑不赢”。

在红旗村的一个平坝上,两个蓝色的帐篷格外醒目,王利明说,帐篷是县政府提供的,目前已经有5户村民搬离了自己的家,住进了帐篷或自己的亲友家。

韩廷富是红旗村6组的村民,指着自家房前被“天坑”扯坏的石梯,她说:“这咋个还敢住人嘛,水泥砌的石梯都被扯坏了,房子也扯起裂缝了,万一有什么事,跑都跑不赢。只好住在亲戚家。”同样搬离的还有村民张兴和,他每天晚上都在弟弟家住,但想着家里还有很多家具,白天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张兴和房屋的几根支柱上都出现了裂纹。一些家里没被确定为危险区的村民也表示,已将小孩送到亲戚家去了,而且自己晚上也有不回家的计划了。村民还说,村里有些田地被天坑扯出了很粗的裂缝,还有水泥砌成的堡坎也被扯坏倒塌。

正在这里进行龙头至巡场段公路改建的施工方也着急万分,在石垭村“大弯头”下的公路边出现了一个“天坑”,这个坑使刚建好的公路路基塌陷了约5平方米。施工方项目经理杨世叶说,“因为这里集中出现 天坑 ,为了安全,部分路段已经暂停施工,工程进度和路面行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没有人员伤亡 “天坑”成因正在调查

红旗村和石垭村大量出现“天坑”一事已经成了当地的大新闻,其他乡村的村民专门坐着摩托车前来看“稀奇”,大家议论得最多的是“天坑”的成因。

当地属喀斯特地貌 首次出现“天坑”

一些村民说,距两村不远处有煤矿,采矿要往地层钻探,他们怀疑是有煤矿打通了地下河,造成水压过大,对两村的地下结构造成影响。

据了解,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天坑”有的在坡上,有的在田地里。村民们说,出现坑的地方多是沙石土质,这是硐底第一次出现“天坑”。他们听说过几十公里外的江安出现过“天坑”,但那边“天坑”的直径和深度与这边的“天坑”都不具可比性。

启动应急预案 村干部通宵值班

宜宾市长宁县硐底镇党委副书记丁志成说,“天坑”出现后,镇里便启动了应急预案,设置了安置点,同时向村民宣传应对知识,并有村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丁志成证实,硐底以前确实没出现过这样的“天坑”。

硐底镇国土所所长胡华表示,市、县国土部门的专家已经来看过,天坑形成的原因正在调查,他们已经在与省上的专家联系,希望得到技术支持。胡华表示,此次出现天坑所幸还没有人员伤亡。

昨晚,长宁县国土局局长雷彬表示,事发后,国土部门在危险地段布置了警戒线,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天坑”形成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