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鹭情未了 73岁老人鹭乡护鸟40年

 

老人清洗白鹭碑

栖息在竹林里的白鹭

      春雨如丝,昨日上午,南充城区的野鸟爱好者们带上“长枪短炮”来到太和乡河垭山村采风,这里紧邻西河,山青水秀,绿竹环绕。竹林里,密密麻麻站满了白鹭,竹林上,许多白鹭在空中盘旋。

      竹林之外,有一间砖木小屋,73岁的护鸟人何万重老人就住在这里。他从1969年开始护鸟,至今已经40年。虽然全家人都搬进了城里生活,他仍坚守在这间河边的小屋里,看护鹭鸟栖息的竹林,给鹭鸟治病、喂食。寂寞的时候,他会站在河边的石头上,成群的鹭鸟就会飞来停在他的头上、肩上,陪他“说话谈心”。

      人鹭相依太和乡 和平共处300多年

      南充嘉陵区太和乡赵家沟传唱着一首关于白鹭的歌谣:“白鹭来,要发财;白鹭走,要讨口……”这里,号称“中国白鹭第一乡”,境内的西河两岸,每到春夏时鹭鸟数量可达2万多只。每天一大早,鹭群外出觅食时翅膀扇动的声音像一阵风吹过;而到了晚上鹭群回窝后,白鹭们叽叽喳喳的“亲昵夜话”会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之后。

      据《南充县志》记载,300年前鹭鸟开始栖息于太和赵家沟,300多年来,村民把白鹭当成宝贝一样看待,相约不准射杀、不许驱赶。而三个世纪以来,在西河上下10公里地带,也上演了一幕幕人鹭相依的传奇故事。

      73岁“鹭医” 自发护鹭救鹭40年

      爱鸟者到来的时候,何万重正沿河巡查,看看竹林中鹭鸟的活动情况。“我们这儿民风纯朴,大家都像对待神灵一样对待这些白色宝贝”。何万重用湿帕子将“太和白鹭生态教育基地”的石碑抹了抹,“鹭鸟不吃庄稼,只吃害虫、鱼类,是庄稼人的朋友。”

      何万重从1969年开始自发护鸟。

      那年夏天,一场暴雨后,屋后的竹林里掉下7只幼仔,才出壳,身上还有着隐隐的血丝。何万重将小白鹭放在两个木箱里,铺上一层软软的厚布,每天将泥鳅和小鱼切细,伴上调料,定时给小白鹭喂食。一个月后,何万重将7只白鹭送回了竹林。

      “鹭鸟生病了,就会从竹林上跌下来,掉在竹林里,我的任务就是把它带回家,把病治好后放它回竹林。”最多的时候,何万重每天要救10多只鹭鸟,久而久之,他完全成为了一个“专业鹭医”:“如果伤势太重,无法自愈,我会给它伤口敷消炎药,为它包扎。另一种是生病,鹭鸟病很好治,喂它点抗生素药,几天后就能恢复健康。”何万重说,鹭鸟很敏感,遇到生人,会用长嘴自卫。“但它们从不啄我,因为知道我在救他们。”

      独自留守 鸟儿就是淘气“儿孙”

      何万重的一儿两女已经长大成人,儿女叫老人进城安享晚年,可何万重说什么也不肯离开。“我就过不惯城里生活,一天不看到白鹭,心里就发慌!”老伴进城跟孩子们住在了一起,老人就一个人留在了西河边,寂寞的时候,他就爬到河边的岩石上,跟竹林里的鹭鸟“说话”。

      尽管年龄大了,老人身板仍然硬朗,说话声音也很清晰,“这些鸟很听话,在家孵蛋的母鸟缺乏食物,我就买点鱼苗喂给它们。时间久了,我到岩石上一蹲,那些鸟儿就要飞过来停在我的头上、肩上,‘唧唧’地跟我打招呼。”在何万重眼里,这些鸟儿都是他淘气的“子孙”。

      野鸟爱好者说,他们将拍下老人和白鹭的传奇故事,举办专题展,让更多的南充市民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列。

      □名词链接

      太和白鹭:南充第一个野生鸟类保护区,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赵家沟,距南充城区40公里。沿西河上下10公里地带为鹭类活动区域,春夏时鹭鸟数量达20000余只,太和鹭鸟有白鹭、苍鹭、灰鹭、丹顶鹭等7个品种,其中白鹭最多,丹顶鹭最珍贵。